- 詳細內容
- 作者 老羅
2018讀書心得
書名 目送 作者 龍應台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 2008 7 7 第一版
一 作者簡介
龍應台是位女作家 經常在香港 台北兩地跑 除了寫作和推動全球意識之外 最喜歡背著相機到處走走停停 拍照片 他的文章用字細膩 擅長將抽象的感受具體化
二 佳句摘錄
P 55已經連續下三天的雨 早上醒來時望向窗外 濃濃的霧鎖住了整個城市
P57 誰教我們怎樣面對痛苦 挫折失敗 他不再我們的家庭教育里 不再小學中學大學教科書裡
P57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衝刺一百米但沒有人教我們妳跌倒時怎樣跌得有尊嚴?當痛得無法忍受時 用怎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 心想玻璃碎了一地 怎麼收拾
三 心得
我很喜歡龍應台 喜歡她對事物感覺細膩 不僅如此 她還能很鮮明很具體地把它描述出來 描述的易懂很佩服她的寫作手法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友看到幾篇有感覺的想拿出來寫意寫
其中一篇叫如果 是作者看到一位爺爺要回大陸 自己一個人有很多不方便然後想到自己的父親 那位爺爺隻身一人回大陸探親 他是時代下的孤兒 當她心懷大志準備啟航的時候戰爭爆發了 這一打炸碎他的夢 之後隨著國軍來台從此與家人分隔兩地作者說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再度陪他返鄉 我會做什麼 我會陪他坐飛機 儀路牽著他的手 但是這些都過了他爸爸不可能再回來 再也不可能陪他坐飛機 把握好當下就不會有這麼多後悔 很多人都跟我說 趁年輕好好讀書 不然以後會後悔 一句平凡到不行的話背後多多少少的追悔那些想人想傳遞的又緊緊是字面上的意思
還有一篇叫跌倒 是作者看到一篇中學生自殺的新聞 所抒發的感想 當國家教育不斷的再教育我們比爾蓋茲是怎樣的平地樓起 蘇秦怎樣的懸梁刺骨 談到失敗也只是教你如何絕地反攻可是沒有人教我們失敗時怎麼面對 看到別人的嘲熱諷除了捲土再戰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當我不斷遇到挫折要怎麼適應我絕望的心情 大家只是不斷地給我標準 然後說如果做到這樣就更好了 可他們看不到達到那個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喘口氣時還會說怎麼再偷懶 感覺人生除了戰鬥還是戰鬥 沒達到標準不能停然後一觀接著一觀永遠不能停 但除了追求卓越之外沒別的這不是我要的人生 我要用自已的方法過 這就行了
最後一篇是共老 是一篇講述親情的文章 如果我們是好朋友 我們會彼此探望 如果我們是情人我們會朝思暮想 噓寒問暖 可我們甚麼都不是 我們只是從小一起成長 長大後各奔東西 聚首通常是因為爸媽 雖然我們一起見證過無數個光榮時刻 但長越大越疏遠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 到像同意珠與樹上的枝葉 雖然隔開三十公尺 但桐樹同根看同樣的風景 與數共老挺好的
四 問題討論
1遇到困難怎麼辦
2 有人想自殺怎麼勸
- 詳細內容
- 作者 老羅
- 詳細內容
- 作者 老羅
值得一輩子追尋的
「人生如朝露」一句耳熟能詳的話,經由千千萬萬的人驗證才流傳下來,說明人生短暫,應該好好把握自己的生命追尋一樣值得用一生來追尋的東西。常常在思考自己的未來的時候,腦中閃過好幾種工作,不過很快就只剩沒幾樣,因為沒什麼錢的都被我刪掉了。有必要把錢看的這麼種嗎?我常這樣問自己,但每每掙扎很久之後,答案都是肯定的,因為錢太重要了,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沒錢,我沒衣服沒車子沒房子沒尊嚴沒飯吃;有錢,我甚麼都將擁有。這本是我奉為圭臬的話,但這本書卻打破了我的想法。
首先是我對生命意義的看法,書中提到說如果有錢就會快樂的話,那那些站在經字塔結構頂端的、已經非常有錢的人為什麼還要不擇手段、想盡辦法要囊括更多的錢呢?因為他們心靈缺 罰滋養,太空虛了。要使心靈得到滿足,不陷入金錢的鉉窩書中有提到幾個方式,第一種是宗教信仰:宗教裡面很多都是在告訴人們要學著放下,當我們學著放下的時候,面對許多人生的意外就能坦然面對。這是一種宗教帶給人的力量,穩定個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宗教宣揚的是慈悲心,關懷他人,因此在許多危難發生的時後,這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擁有足夠的勇氣去幫助那些受災現場給予罹難者心靈或物質上的援助,或是會志願去當義工犧牲自己的休閒時間。一開始我很不能諒解為甚麼有人要做這種事,我常常在寒暑假時被抓去當義工,而且一去就擠忽視一個星期,不懂我為什麼花我的時間來做這種沒報酬的事。但當我放下怨氣體會周遭的一切時,我發現這裡每個人都是笑的,我也不知道為甚麼。直到最後一天,有一位阿姨跟大家分享說他會做義工,是因為一種心理的滿足,每看到有人笑咪咪的從他掃的廁所裡走出來時,他就一切又覺得值得了。哦哦,原來就是這種感覺,驅動著我爸媽的動力,不、應該說是驅動著所有人的動力讓很多人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為別人付出。而當社會裡的人都把自己奉獻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社會就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安定,人們就會安心。而安定的社會再加上哪些因素才能快樂呢?大概有三種方式 一、找到工作的意義 二 、找到自已的平靜與滿足 三、伸出自己的雙手。
如果找到工作的意義,我們的生命就會變得好很多。因為工作是我們的生活重心,我們花了大筆時間在工作上,如果工作真的只是為了賺錢過程中沒有享受到一點樂趣,那樣的生活真的是不堪設想。那到底怎樣才能找到工作的意義?書中提到「職位大小不是決定工作意義大小的因素,關鍵是你的態度」一位工作是最基礎最基礎的員工,也可能未公司創造極高的價值。然後書中就提到一個替代役的故事。主角是一個替代役負責接電話的 ,他在電話中加上英文問候結果很快就引起迴響,甚至有外國貴賓當場稱讚他。一位替代役,無關業績,兵役結束就可以走人,但為什麼還要這麼認真看待這份工作?因為他在意的不是那些認真工作換來的好處,他要的是從工作中透過自我實現得到的成就感。當一個人不注意加薪,不在意升等,而純粹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時,那他的美一天都會是快樂的,就算被困境壓得喘不過氣,他還是可以用心裡那股熱情反敗為勝,創造出乎意料的結果,這樣說起來,其實工作意義並不是單純金錢,名利的追逐遊戲,而是一種個人才能展現的機會,進而影響他人而提升整個社會。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因為如果錢真的值得用一生來追求,那很多人臨死前最在意的不是帳本,而是最愛的人,為什麼?
第二個提到的找到自己的平靜與滿足,現在很多人喜歡參加門票幾十萬台幣的時尚秀,他們是真的喜歡這樣的秀嗎?還是因為這樣才能從別人眼中看到羨慕的眼神,然後才覺得很滿足?永遠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會快樂嗎?為什麼有些人砸了大筆的錢還是得不到快樂呢?讓自己快樂的方法有這麼難找就算用了一輩子的時間還是找不到?
其實答案只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而忽略了我們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一直繞著錢與權的結果,就是沒辦法快樂,心靈的需求一直用外在的物質填補,只會不斷的惡性循環,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因為方法本身就錯了。書中提到一位德國計程車司機,本來是教授,後來失去教職,所以改開計程車,面對這樣的變化,他並不覺得怎樣,因為他還是可以聽他最喜歡的巴哈,欣賞他最喜歡的藝術,他覺得這樣就足夠了。看看這兩種人,前面會花幾百萬去看時尚秀的人,不是說全部,但很多應該都是因為人家一聽到你要去看那個時尚秀,人家會覺得,哇,這個人好有錢,因此滿足了虛容心,所以人們會一再的為了满足這樣的虛容,在雜更多的錢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如果今天一樣買了這張票,一樣還是去了)但沒有人用羨慕的眼光看你,你可能會發現你並不開心,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不斷為別人而活的形象。我自己國三模考時,英文成績不太理想,看著其他成績比我差的人都考得比我好,我卻不會覺得特別不好受,因為我看到我的錯題是一次比一次少,我覺得我有在進步所以不會怕別人指指點點,但是如果我看到的是我比別人差,那我可能就無法淡然地看這件事了。
為別人羨慕的眼光而開心,覺得沒什麼而失落,當一個被動情緒接受者,只會越來越迷失自己,越來越不快樂。反觀德國司機,從教授便司機,在別人眼裡是多麼可笑,但他自己卻不以為意,也不覺得可恥,因為他自己知道他要的是什麼,也已經擁有,所以他很快樂。人生是自己的,並不是別人怎樣我就得跟著怎樣,我們必須去認識自己,然後坦然面對自己,照著自己的意思過生活,不過如果好奇怎樣才是成功的人生?嚴長壽先生認為人生不向牌局,最後可以明確地分出誰輸誰贏,成功的人生要看自己怎麼去定義,可能你完成了一件事,為此感到卻躍不以,那就可以算是一個成功,人生是由一個一個這樣全力以赴的過程連接起來的,在過程中不斷地享受心靈的躍動,最後有沒有成功就不是重點了,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那社會上就不會有自暴自棄的人,也不會有哪些社會高階為金錢和權力所苦的人了。
書中提到的第三件事,就是伸出你的雙手,大家都認為一定要等到很有錢才能捐錢,退休之後才有時間做公益,不過事情並不是這樣,付出是一種精神,並不是用金錢多寡來衡量的,如果在路上看到一個駝背的老婆婆在撿垃圾,過去幫忙撿、推移下垃圾車,都是一種付出。另外隊到那些肢體殘障或街友來要錢,能幫盡量幫,不能幫也不要無情地拒絕,態度很不好的要把他們推開,他們還是人還有感覺也還是需要尊嚴。而且當我們都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時,被我們幫助的人又會懷著感恩的心情去幫助應一個人,不斷循環下去的結果,世界會更美好!而我們也會越快樂。另一方面,當我們在付出的時候,看到對方的笑臉,哪種快樂可能比我們在職場上廝殺之後看到鉅額支票還更開心、更自在。
當我再次想到我的志願時,我已經不再把金錢放在第一位,開始把眼光擴展到更深一層來看,有的原本已經被刪掉的又出現在我的人生計畫裡,因為我知道到底什麼是我用一生來追求都不會後悔的。
羅品妘
第 1 頁,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