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境串習境行果115
那個時候師父解釋「教、行、果」,說:
平常是有不同的開合,各家都是不同的,
賢首宗就用信、解、行、證。教、行、果
有的時候也叫「境、行、果」,名字是不同的。
教是說明道理,啟發我們的信解,
詳細的就叫信解,簡單的就叫教;
行就如何行持;最後證得果。
關於教、行、果三方面,說得最清楚明白,
而且大綱最完整的有一本特別的論。
師父說:這本論跟《廣論》有特別的因緣,
這本論就叫《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造的。
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當中有一篇序,
他有一段話說:
「除非是補處菩薩,除了彌勒菩薩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
沒有一個人能夠這麼簡單明暸把全部的宗要都說得這麼清楚。
這三樣東西是從凡夫地一直到究竟佛果,他說得清清楚楚。」 [09′16″]
這三樣東西就是境、行、果。師父後來又解釋一下說:
這個果就是指佛的法身,換句話說境就是凡夫是什麼、聖人是什麼;
從凡夫轉到聖人該做些什麼行為;
透過種種的行持,能夠把凡夫身轉成佛的圓滿的法身。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備覽》裡師父還是這樣解釋。
所以怎麼樣從一個凡夫到佛地,它的修行應該修出來的次第、教理,
我們是應該先聽聞的。 [09′52″]
師父在這一小段,揭示了一個真正講修行的人一定要跟教的道理相應,
還要跟行持相應。 [10′02″]
出處 : 0041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