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觀想供養功德最大220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等三較前獲最大福,】

這一點看一看喔!我們總覺得,哎呀,最好遇見佛啊,這最好,這是現前供養。結果他告訴我們哪,「初者」,是的!現前供養是得到絕大的福報,但是第二還要大,非現前還要大哦!然後呢第三是更大哦!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現在佛不現前了!不是,現在不是佛不現前,佛不管他現前不現前,你去供的話,現前一種福,不現前是更大,第三種更大!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就是我們能供者的心是不是真的相應。我們跑到那個廟堂裡面去,唉,今天輪到我香燈,叫我燒一根香,委委屈屈地在那個地方做,你怎麼能得到功德呢?你那個不獲罪已經是逃不了,你那心裡面完全是個輕慢心。所以也有很多人做早晚課:「唉呀,做做做,真是苦惱得不得了,如果今天那個大和尚不在那裡,最好跑得去,跑掉了才好。」那這種心情哪!

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每一個地方,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心。所以前面一再說,你觀察自己的心理,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說,唉呀,我現在愚癡—你現在這麼愚癡你還不恭敬,你等到哪一年去啊?正因為你現在很差呀,所以趕快這個地方努力,慢慢地就轉變過來了。他下面道理也是,然後呢祖師的榜樣都在這個地方,祖師榜樣都在這裡。


【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所以哪怕供一個佛,或者佛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先憶念那個法性。然後呢說法性是遍一切處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說,「極為切要」,這個很重要。

那麼說到這裡停一下,說來說去,總之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把所指的道理認識,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換句話說,指的就是我們的心裡的行相,看看我們的心裡行相是不是的的確確很恭敬。儘管我們眼前做不到說觀想的,像普賢菩薩,乃至於眼前觀想都觀想不出來,沒關係。可是你那個心裡面的確想:我在至誠恭敬地,我雖然看不見,佛就是看得見的。所以這個《止觀》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那個《大乘止觀》上面也說,佛經上面也這麼說:就像瞎子一樣,在明眼人前面,這個瞎子雖然看不見明眼人,但是那個明眼人可以看得見。我們是看不見佛,佛看得見我們,你心念一動就看見了,鬼神都看得見。這一點我們了解以後,你自然而然去做的時候,啊!你心裡至誠恭敬地。你能夠這樣去做,慢慢、慢慢地,因為你做了,不斷不斷地練習,經過練習你就能力增長了。現在我們毛病就是,唉,現在不行啊!不行,停在那裡,永遠停在那裡。結果呢,停在那裡,你單 (p239) 單停在那裡,不退還好,那世間的染污卻是滾滾而來呀!這個是它要認識的地方。

出處 : 抄06P237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