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輪迴慣習性的思維修(空性)

要跳出生死輪回那就一定要種下跳出生死輪回的因,這個因就叫空性。空性的所遮是實有,無明是個識體,屬於有境,其所對的境是什麼?就是實有。實有之境是不存在的,但顛倒的識體卻妄執其存在。因此,平常我們行持布施、持戒等善法,去寺院做事情等,如果沒有觀察,我們都會顯現為很實有,是不是這樣?

 

境的存在是緣起因緣和合而有,但是我們會將其執為實有——非因緣和合。因此,平常不論你做任何的善事(當然做惡事更不用提了),一定是執為實有。因此當我們在做完事情,冷靜下來之後,你要去回憶、去思惟、去訓練,若執為實有,就要把這個實有遮除掉,顯現非實有,你的心識緣到這非實有,取名為空性。事後都要這樣訓練,一次一次的不斷訓練這個未來解脫之因。為什麼要這樣訓練呢?譬如講說,六祖慧能大師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就開悟了。可是我們金剛經也背了,為何沒有開悟?差別在哪裡呢?因為六祖慧能大師多生累世已經熏習很久了。這絕對不可能是無因生。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不厭其煩的去思惟、去訓練,讓這種空性的思惟修成為慣習性。

 

我們常會說某某人學佛念佛有障礙,那麼什麼叫障礙?就是我們培養的慣習性——輪回的慣習性。譬如講說,如有錢可賺,半夜兩三點他也會爬起來去做,不管多麼累他都會去。但是半夜兩三點讓要起來修行,一定會說:「我先睡飽再說。」這就是慣性。輪回中我們已經養成了慣習性,不論面對何境都會耽著實有或常。有這種慣習性,就會非理作意,遇順境就會生貪,遇逆境就會生瞋。了解這種慣習性的過患後,平常你就要數數思惟,依正理轉換自己的心識。

 

要想迅速轉自己的心識,就必須清楚的了知自己的識體見境的同時是否執為自相成就,執為恆常。也許我們沒有那種依正理觀察空性的慣習性,故執實的心生起來的當下,沒有辦法去觀察,但事後靜下心來,一定要多思惟、多觀察,慢慢培養自己對治執實或執常的慣習性。剛開始不一定要觀察很久,觀察五分鐘或六分鐘即可,然後一直這樣觀察,逐漸地就會生起覺受,觀察幾年以後,你緣空性或無常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如此就可種下未來解脫的因緣,這樣可以理解嗎?

 

只要我們內心遇執為實有,絕對會非理作意,增益而轉——遇順境起貪,遇逆境生瞋。因此對於我執的行相,並不是文字上講講而已,一定要在內心當中真切的去體悟。平常在現實生活上,遇到境界,內心如果只為實有,生起貪瞋等煩惱,不能一下子轉煩惱為道用時,回到家裡、回到寮房,等內心平靜下來後,一定要馬上開始依正理思惟,轉化自己貪瞋等煩惱的心識。如此,第二天再遇到昨天遇到的境界時,你的貪瞋等煩惱會降低,乃至消除。如果沒有依正理思惟、轉化,第二天再昨天遇到的境界時,會更增長貪瞋等煩惱。我們說無明斷,行斷。因此我們平時就應該這樣依正理數數思惟,可以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