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3支那堪布(摩訶衍那)
我們可能要稍稍了解一下關於「支那堪布」的這個問題。支那堪布在《廣論》上出現過很多次,在漢文的某些記載中也稱為摩訶衍那。關於支那堪布和蓮花戒論師的著名的辯論,西藏史上稱為「頓漸之爭」。這段歷史,無論從漢地典籍還是藏地典籍中都有記載。支那堪布主張頓悟,強調證悟空性之後,不需要修習布施、持戒等方便分,只要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依此就能成佛。可是蓮花戒論師會認為這不是佛陀的主張,想要成佛,不可偏廢智慧、方便任何一分,更不能認為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關於其中見解的差異,我們在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就會學到很多這方面的討論,宗大師對於怎麼樣的見解是正確的有非常仔細地抉擇,就可以好好學。 [03′27″]
然後這裡邊有一個西藏的記載,和我們漢地僅有的文獻有不一樣的地方——關於「頓漸之爭」到底誰勝誰負呢?有兩種說法。藏地的相關典籍都記載說蓮花戒論師在辯論中最後獲得了勝利,支那堪布就負敗,失敗了。所以藏王令他離開了藏地,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傳播,還通令全藏從此要以龍猛菩薩的見解為宗規,如果再依照那個支那堪布的見解,就依法治罪——看起來很嚴重!但是在 1900 年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漢文寫卷《大乘頓悟正理決》中的記載剛好是反的,提到了支那和尚在辯論中將漸悟派辯得啞口無言。這裡邊有個問題就是,如果支那堪布當時真的大獲全勝的話,那為什麼會要他離開西藏,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流傳呢?所以這兩種說法,前者比較普遍。 [04′32″]
還有許多藏地的論典在破斥摩訶衍那的見解的時候,都稱他為支那堪布。有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好像只要是支那的僧人就是這種見解,其實在這裡邊說這種說法和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在《土觀宗派源流》中說:「和尚摩訶衍那他是宗門,但他的主張與宗門的見解不盡相同。宗門認為不被出離心、菩提心所攝的善及不善業,雖然會分別感生快樂和苦果,但都不能成為解脫及一切智的因;和尚摩訶衍那他沒有在這個地方作區別,認為好壞兩種分別都是繫縛。修習宗門見解的口訣中,雖然也有不作、不思的這些語錄,但是這特指現證空性的境界;摩訶衍那卻認為初業行者只要不作意就能解脫。所以不能因為一個和尚的說法有誤,就認為所有和尚的見解都錯了。」 [05′35″]
出處 : 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