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
先跟同學們說一聲抱歉!就是因為法師的那個行程沒有算好,所以就導致法師今天遲到,還好之前有把一些資料給課長他可以幫忙先放出來,然後這個部份呢,其實善行班的一個學習過程,我想說同學將來是要帶他們同學學習,善行班同學學習的。幹部的培訓,至少還是一樣就是同學們對善行班的學習內容,第一個要先了解,第二個
是自己也要真的要開始實踐,開始實踐,實踐就是真的要去把佛法的一些內容,尤其善行班 一些內容很認真去在內心上或是在實際的身口行為上去練習他,練習他,但是這個部分就跟平常各位講的善行實踐,善行實踐:做善行、推善行、善行點滴呀,這個就開始有一點、有些地方是有些區別,區別就是說先要有一個開始給大家一個善行的概念,一個完整的概念,就是有道次第總體的建立,然後有這個概念去含攝你做善行。(54’39)
之前同學們可能在研討班、一輪班、二輪班在學的這些善行,是一個前面這個基礎,需要這個基礎的,有這個基礎以後呢,我們進一步要把這個善行做的質量,要做的更優化、更增盛,就是同樣一個善行因為你的動機不同,或者是你的加行不同,然後他產生的果報就不一樣。所以如果說我們透過廣論的學習之後,然後又把這個道總建立想要成佛,乃至很快速成佛的這個理念,你用的很熟很熟的情況之下,那你哪怕是做一個善行,他這個背後是有道總建立的理念,而且完整的成佛的理念去做善行的話,那感的果報那就完全不一樣。(55’39)
所以這邊善行班就是希望說,相對於一輪班、二輪班所做的這個善行這個基礎之上,在加了一個完整教同學怎麼用道總的理念,之後好好去推動學習,然後這邊呢,這是第一個要先跟各位講。(56’02)
所以我們儲訓班先有這個理念之後呢,我們的挑戰就是說我們要先有這個道總的理念,然後再來做善行,那所以做善行做甚麼善行呢,其實也不離開同學現在已經有些同學平常就有在做的善行,比如說在家人、對同事或周遭的工作,各分面的善行這是不離開的,就是行為可能是一個,沒有變,但是你的理念可能開始有一點點不一樣,有一點點不一樣,這個理念不一樣從一開始,所謂理念就是說這種道總的理念,你要去開始加進去,那這個道總理念我相信各位一定會一開始做一定會很困難,因為很不熟悉道總的概念,很不熟悉,所以學的時候呢,可能學個半年,也不一定會懂什麼叫道總,但是各位就不要害怕,就說因為將來你必須帶同學的,你帶的同學學習善行班這個課程的時候,你也必須要學習說怎麼告訴他們,所以告訴他們的過程中,自己就會再複習、再串習,然後做的過程中也很多不會,很多不會的時候就再來討論,那我們就再來昇華,或是再來互相切磋琢磨,然後把這個道總建立的概念,透過自己學習帶著同學學習之外呢,同時也一步一步地把這個道次第總體建立的概念含攝的善行能夠慢慢學會,一但你學會了,那我相信未來很多同學也慢慢就會開始往上走,因為這是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差別,而且很重視的就是實踐。(57’48)
那現在法師要講的是說,根據前面講的,因為以前善行班的學習方式是有三年,三年的時候法師那時候本來預計同學先很快的學,第一年學很快的把那個第一期課程、第二期課程、第三期課程很快速的學會,然後第二年跟第三年的時候是在學第二遍,那就是學兩遍,所以那個時候法師就解釋,為什麼善行班的課程要學兩次,一個是建立完整的概念,第二個是先讓我們快快學一輪,然後中間的整體概念要先了解,有經典依據什麼的,那這些經典依據法師有引,那所以先暫時不講。那這邊就是基本他總綱已經寫下來,法師就不講。就師父希望我們快快學一輪,中間整體的原則是什麼,對總體有作依據是什麼,就是在556頁,廣論556頁,同學可能有看到,就是修習下下,如果此復修習,能夠修習下下,漸漸於上上增求欲得心,那修習下下可能就是我們知道的法類,譬如說是道前基礎裡面的依止法或者說暇滿、念死無常等等的法類,那這些法類你在修習的過程中呢,會產生了對上上,所以上上法類,譬如說像菩提心,空正見這些法類呢,會增強他的欲得心,那這個現象是對的現象,同學應該剛剛有聽法師講吧,那這個代表什麼呢?代表說在這個廣論裡面所提到的是:你修學下下的時候你對上上會增欲得心是有一種連結的感覺,會有相關聯的感覺,不是很片段,啊!我學依止法就跟菩提心空正見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一點關係都沒有!我說:欸!我學暇滿,噢,暇滿的時候,對,暇滿很可貴呀!我可以有很多的能力,我有很無窮的能力也可以成辦無上菩提的果位,那這個果位呢!我學這個東西的時候呢,有沒有辦法把跟菩提心跟空性正見這樣的一個法類做連結呢!那這個就是我們,有時候就是只學了暇滿,暇滿學學學學了,就跟後面根本就感覺,沒有關係,或說就沒有辦法去連結他,就沒有辦法,那這個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對這個整體的道前基礎,下士、中士跟上士他之間的這個,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概念你沒有辦法去延伸,延伸你的概念、延伸你的念頭,說我現在做這個呢跟下一個有關喔!跟下幾個有關喔!這樣子(1:01’42)
我想這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跟同學都會類似的經驗,類似的什麼經驗呢!就是說,譬如說舉個例子喔!就是像各位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有這個吃飯的次第,吃飯的次第,譬如說有的人,有的人會先吃…可能是只吃菜,一般只吃菜,那飯也不太吃,那反過來有人先吃菜再吃飯,這個吃飯跟菜的次第,這個就會有一點,隨著每個人的習慣上會有很多的變化,很多的變化但是每個人都會有他一個次第,舉個例子,像假設我們今天吃的這個飯、菜還有湯,這個如果說個菜裡面是有一些是勾芡的,或是說有一些是比較像有些醬料類的東西,那以前人會比較惜福啦!現在人可能不一定,沒關係,但是你這個飯菜呢,吃吃吃就配飯嗎,配飯吃,吃到最後呢那有些碗裡面,因為他會留下些醬料或些東西,那些東西可能就會有一些留在碗裡面,那以前的,像父母親都會交代說要把這個碗裡面的東西要吃乾淨,所以有時候我們就會想辦法把這個剩下的那些殘羹啊!什麼的要把它吃乾淨,當然有一種是用那個嘴巴舔,但是現在像我們出家以後這種做法就威儀上就不太對,所以我們就會想辦法說用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用湯,所以我們在喝湯的時候,時候喝湯喝湯,湯喝一喝喝一喝,也不會想到什麼想到什麼就是把它喝完就對了。但是假設你今天吃的飯菜、 你一發現,喔!那最後一定留一些殘羹,或者說油留在缽裡或碗裡面,這時候我們就會把那個喝的湯不會全部喝完、我們會在吃飯有些人有時候會吃飯配一些菜、喝點湯、這樣三個交錯食用、飲用,但是最後會把湯留一點點,然後最後呢?你會把湯因為菜吃光了,碗裡面的那個油和菜碗和飯碗還會留些這個殘羹嘛,對不對。你就會把湯倒在飯碗裡面或者在菜碗裡面把裡面殘羹洗一洗,然後呢?弄好然後呢?你會把裡面的殘羹你會把它喝下去,這是我們一般出家法師會這樣吃。(1:04’31)
那這個就是什麼,你吃飯過程中、你已經有完整的概念最後會怎麼吃、怎麼吃法,就是最後會留一點湯,然後呢,把菜碗跟飯碗裡面的東西就把它收拾好就把湯喝完就結束了,這個就是你在做前面的步驟,在吃飯的過程中你就會想到最後一個步驟了。(1:04’58)
所以你做的過程中你做的每一個步驟,你還沒走到最後一步的時候,你已經知道怎麼塑造成最後一步要這樣子吃;那同樣依止法也是這樣,就是說我們學道次第的時候,學道次第的時候呢?你學第一個道次第,第二個道次第,你也知道最後的這個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部分你要怎麼把它做好,然後把它做得更有效率,最後結束很完美的結束,然後成佛,假設是這樣。所以你做前面每一個步驟的時候呢,你都會想到下一個步驟怎麼,但是最後的下一步驟,就是成佛前一剎那,或者成佛前一部分你要怎麼做會比較好,你這邊就是一個上上跟下下的關係,你學學上面或乃至實踐下面的法類的時候呢,你知道下面法類是將來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讓你的上上法類,比如說菩提心或空性正見這個法類,變成非常非常的很容易發的起來,而且或者是容易體會到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或者是說空性正見的需要。(1:06’09)
所以這個法師舉這個例子就是說:「你做的這件事情的時候有時間差,你在前面做的時候會想到後面那個是有感覺,那個叫做整體感或者有連繫感,這個就是學法特別學廣論非常重要的特質,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學對的特點是這個。(1:06’34)
那為什麼反而要講這個呢?那學錯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道種的特點呢?剛剛是學錯的特點,好,學錯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道種認識了,但是,對整個整體的,以菩提心為整體的認識是沒有的,是沒有的,所以在廣論裡面專修心住,就是住心,就是修定,專門,其他都不管,只修禪定,修修修只修這個,其他都不管,專樂,就是很喜歡、很喜歡修定,另外一個是見解,那這個到最後會怎樣呢?難至宗要,廣論講,就是你找不到學廣論的重點,廣論真正的重點,反而不是某一個法類,而是剛剛宗大師說的很重要就是,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就是說,就那個增強欲得心來講,你學對的行相是,你修學下面的這些法類,就前面的法類之後你會對菩提心、空性見非常想要修它,學習它、得到它。(1:08’51)
那從聽聞的話呢,你聽聞上面的法類比如說空性證見或菩提心的時候,你會很想要去修下面的。比如說你學對的時候,譬如說你學菩提心,你就會發現菩提心前面的根本是大悲心,但大悲心前面的根本是你必須對苦有深刻的感受,那這個就會對苦,你就會更理解說原來前面的那個墮惡趣,墮三惡趣苦,還有生死輪迴苦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有這個基礎,這個大悲心很容易就打好基礎,很容易把它講到菩提心也可以。所以,這個就是學到菩提心會想到前面的這個有關聯性。所以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這是最最關鍵的,這才是真正的精華。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對於前面剛剛講的這個,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這個沒有的話,那變成你只專注在什麼,心住,就是坐禪定,或是或者是專樂見解,在見解上討論辯論這樣子,難至宗要。就是修行沒有辦法達到真正關鍵的地方,所以最後宗大師結論,故須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好,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1:10’22)
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這就是為什麼法師要特別交代要快快學一遍,就是有一個整體概念,前後是有貫穿的是有需要幫忙的,是有貫穿的一個一個功夫,但是前後貫穿你必須要有一個整體概念,所以整體觀念,所以你一開始假設你三年都是學一個就是三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就是只學一遍,其實有時候你要串整體串那個概念就比較沒有機會,或基本上不會這樣串,但是你學兩遍的話呢,有時候你就,喔!原來你學第二遍的時候你就學到,原來我現在學前面的第一個為什麼要聽聞軌理,那為什麼要做道總建立的安排,為什麼要做道總建立的安排你的行持次第,或說觀察要訂你的善行條目這些等等,為什麼要這樣子,為什麼要這樣子安排,為什麼這樣子想,你就會知道說,原來,譬如說觀察,為什麼要觀察,因為觀察它要觀察你的身口意,那為什麼要觀察你的身口意,因為後面的每一個法類、每一個法類,譬如說發願、迴向,後面的隨喜,或說第二期的觀功念恩、第二期的皈依後的善行,那這些東西都是跟你的身口意是很有很有很有關係的,所以你知道,喔,原來觀察是跟後面有關的,那為什麼要訂善行條目呢?那這個善行條目就是說,你要把你實踐的東西,你實踐的東西就是落實的話,你要必須不是只是一個理念,浮泛的理念,而是對境的時候很清楚的你要做什麼,就變成一個條目,那這個後面這個條目變成有這個基礎,有這個概念之後,你才會理解說為什麼後面有發願、迴向、隨喜等等,然後有皈依、然後皈依後善行要做什麼,譬如我皈依之後,我每天要做的善行條目,至少我給自己規定說,那我要觀功念恩,那第二是我要代人著想這兩個善行條目,乃至於有同學自己會加,會去說至少我今天要守好口業,那不要惡口或守好口業,多稱讚人,這就是你的項目,善行項目。那這些善行項目背後一定有你的心裡的一個理念,譬如說我是在以皈依的角度去實踐你的善行條目,譬如說你今天不要惡口,我是以皈依的角度不惡口,或者是我要依止法的角度是說我要聽善知識的話,令善知識歡喜的一個動機,令善知識歡喜的動機,所以我今天的善行條目有一個就是不惡口,或是有一個就是要守好我的口業,那這個就是你善行條目很重要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目的,要不然平常說我要令善知識歡喜,令善知識歡喜,很浮泛,沒有一個固定的一個項目,實際的項目,具體的項目,讓你在對境的時候,有一個很明析的標準,衡準自己平常,一天的生活中有沒有做這個善行,或者有沒有做這個完整的善行,所以這個是為什麼要前前後後這樣快快學一遍的關係,那這個法師特別稍微講一下。(1:14’04)
希望同學們有這個概念要學習廣論,其實要學很多輪的,不是一輪兩輪,那每一輪學的確會有些不同,但是重點是要反覆的學習,善行班之前是法師是比較希望同學們是學兩次,學兩次,但是看看實際的經驗,好像同學們就是三年的善行班是一次學,就學一次,這個會有一些,也不是不行,但是學到最面那個效果會覺得說好像就是學一本書,好像沒什麼不一樣,但是這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關鍵是實踐,你有實踐的話,你實踐一遍、實踐兩遍、實踐三遍,你就會知道說,光光學實踐,你就會比較清楚,雖然是重覆的一個東西,但你實踐第一次、實踐第二次才是不同的,所以實踐上說不同,而不是內容上說不同,不是這樣,但是同學很自然會覺得這內容都一樣啊!那幹麼學重覆啊!其實,很多人又跳回內容來看。來判定說學善行班好像學兩遍很浪費時間都重覆的,但是,法師要強調的是說,你在實踐的過程中,實踐的第一遍,跟實踐第二遍的時候,內容可能是一個,你實踐觀功念恩,你今天實踐觀功念恩跟明天實踐觀功念恩,裡面內容可能不一樣喔!就實踐的角度來講,雖然都叫觀功念恩,但是內容可能會不同,所以法師才會建議要學兩次的一個最關鍵是說,這個問題也是一種實踐的一種具體的體驗。所以善行班可能會學到兩遍,第一次快快學,希望大家粗分知道,然後善行班課程結構是什麼,這個法師就不講了。(1:16’20)
後面法師有強調歡喜心,就是帶同學要有歡喜心,這個責任可能也在法師這邊,法師也是希望說,把同學們帶的歡歡喜喜的,你們也很歡喜,那你們把這歡喜心帶到同學們身上,那這個法師要努力,不是只有要求你們,那法師很認真的努力,希望說能夠把善行班帶的很歡喜,各位真的有學到了,有學到了,那我覺得你有沒有歡喜心,自然在上課的時候就會很容易把這個歡喜的業力傳給同學。(1:17’06)
那這邊再下來說,其實我們學過兩輪了,一輪班二輪班的廣論對不對,那現在善行班的同學會覺得重複,不是這樣,我想是行持的學習很關鍵,但是行持的學習是經過很多年的磨鍊,那也摸索到一些帶同學怎麼實踐的方法,那這個同學可以慢慢學,一開始是有點難,不容易,但是掌握了訣竅之後,其實熟悉度夠了,其實不會很難的,不難,那就像各位學五大論,各位這個經驗學五大論,學攝類學的經驗,我想更能夠說明,應該是設類學對各位是非常難的,但是我相信學了之後,學了兩三年後再回來看,攝類學現在看起來比較懂了,可能比較知道了,這樣子那這個就是關鍵,對吧!(1:18’01)
這個是很重要的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說,一天24小時都可以用在佛法,這個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說今天我們的下手第一步一定要有一個這樣的概念說,其實一天24小時都是可以用佛法的,都可以使用佛法的,這個怎麼用呢 ? 這很重要,就是前行、正行跟結行的概念。前行、正行、結行的概念呢,我想說這個可以將來法師會細細地講,就是前行、正行的概念對同學來講可能很熟悉,但是實際做的過程中,體驗上就不知道有沒有,法師覺得說各位平常就要慢慢開始,要練習這個東西,我想大部分同學應該有些習慣,就是大部分同學早起,早起之後呢,就會去上香拜佛,就是大部分同學家裡都有佛龕,自己的佛龕,不管是大的、小的都有,不管是你真正的佛龕或是在桌上有一個小小的佛像都可以。你就是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呢,梳洗乾淨,然後呢,刷牙、漱口,然後把自己的身體處理好之後呢,那你就是在佛堂,在佛龕面前,你就是緣念,有的人很可能很正式就是跪著緣念,然後供香、供佛、上香、供佛,然後點燈,然後跟上師、跟善知識啟白、然後發願,啟白、發願。那就是我今天,就是今天要怎麼樣,怎麼樣。我今天可能我的動機是希望成就無上菩提,然後下手第一步呢,就是我要成就無上菩提的情況之下,我希望說能夠把道總建立學好,道總建立的第一步就是依止法,依止法要做的就是修信跟念恩。因為每天要很認真的去緣,念對善知識的修信,善知識他是佛菩薩,他是佛陀。然後是佛的化現,然後呢佛陀化現來,他怎麼把這個教法帶給我,這個念恩的過程,慢慢想。那這個是每天都可以想,或者說你就不用想那麼多,就好像你已經對佛菩薩呢,你已經有一個很深的感覺了。你每天現起的佛菩薩就好像一個親人的感覺。就如同這樣。就好像你每天想想你媽媽,想想爸爸和你很熟的關係,所以一個念頭不用花1秒鐘,2秒鐘,想想爸爸媽媽,他們從小怎麼把我撫養長大,那個辛苦的感覺,他是很愛我的,相信他是愛我的,而且他確定他是愛我的。那有這樣的信念,有這樣肯定而堅定的信念,然後再想想媽媽爸爸怎麼樣對我這麼好的修信念恩。那我怎麼報他恩德呢?那就是做他喜歡做的事嘛,以佛菩薩來講,他最希望我做的就是廣論的這個圓滿的次第好好學、好好實踐它。這樣子。那我怎麼做呢?我今天要做什麼?就回到今天,因為你每一天的、你一生的學習一定是落點在你一天的學習。你一生的學習,或生生世世的學習,落點在你一天的學習。所以你要把今天的一天經營好。今天的一天經營好,就是有分前行、正行跟結行,前行就是剛剛法師師在示範的,就是你要去做發願,所以法師在善行班的課程有安排叫發願課程。發願就是第一期課程有第七、第八堂,第七、第八堂是發願課。這是前行。然後呢,那你發願課,那接下來就是說我希望今天的那個善行條目,我最近這一個月或最近這半年,你一定會定個功課的,比如說我今天呢,有沒有規定說自己每天一定要誦一卷般若經,各位不要有壓力,以自己的可以做的為主,我每天要唸一串密集嘛,或說我每天要唸一串密集嘛,一串那個六字大明咒,或一串的度母咒,你都會有很多自己的功課,那是沒關係,這是定課,但是除了定課之外,法師會比較鼓勵大家不是單純把善行條目當定課,只有定課的善行條目,而是還有加以實踐,譬如說,我今天要讓我緣念善知識的恩德,或者說我今天要說好話,要做觀功念恩的話,我今天要代人著想做一遍,那這個要很具體,然後那就是發願,就是發誓要在善知識面前,發誓我今天一定要做到這個條目,這個是發誓,這是一種,那有一些同學可能沒有那麼強的心力一定要做到這個,我今天希望我可以隨分隨力地做到,做到說善行,善行一、善行二就是這樣,第一個善行、第二善行;那或是那這個也是可以的,這個是前行,一天的前行。好!那一天前行完之後呢!那晚上的時候,同學可能有點時間,那我相信大部分的同學比較會沒有時間,那沒關係,大致上讓大家知道正規的作法是什麼,我們正規的做法一般都是晚上會有一點時間,可以自己做一些反省懺悔! (1:24’30)
正行的時候,師父給我們的就是很重要的二個,一個就是觀功念恩跟代人著想。那這個細則的部分會在第三期講到。那法師這邊觀功念恩會安排的是先對善知識的觀功念恩,第二是說在家觀察父母的恩德這就很好。所以有時候學觀功念恩的課程可以先觀察;如果對善知識覺得好像比較沒有辦法,你可以先觀察自己父母親的功德,很多同學上到這邊的時候,其實都會很感動、很受用。有一些同學會互相分享自己父母親從小怎麼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拉拔長大,自己怎麼樣地儘量地把好東西給我們受用,爸爸媽媽自己會很多苦頭都自己吃,所以這個就會變成非常好,那這個觀功念恩的話,其實對善知識的觀功念恩,其實慢慢的就會比較容易趣入,趣入的一個下腳處,先對父母親做觀功念恩。(1:25’37)
那第二個科目就是代人著想,怎麼代人著想,其實這就有很多實例。那最重要代人著想先要有一個心態,就是這時候在代人著想就引用了七因果教授裡面的知母、念恩、報恩,那這個後面會講,你會至少代人著想你要先對對方有一種,對對方跟自己是非常親近地像對待親人一樣,那就是一種修悅意相,當你對對方修悅意相越好的時候呢,然後想代人著想利他的心就會出來;所以那時候法師會特別引用了七因果教授知母、念恩、報恩。為什麼學這個,就是培養大家那種先代人著想的心的前行,就是利他的心,要有悅意相,喜歡眾生,最重要的就是歡喜的心,那這個就牽扯到觀功念恩,你就是看到對方的功德,才會在對方的行相上你會現起的是悅意相,這事證型。至少這二科一定要擺上去認真學,有時候你刻意把觀功念恩把他拆成很多細相都可以。像以前聽說儲訓班你們帶的就是說對家人觀功念恩;或者你是刻意地去介紹親朋好友,跟他結緣將來希望帶他進入研討班或研討班的報名,這就是善行。那就是你可以設計成某一些特殊的一種情境下的一種善行,也是可以的;那加上同學一起學的話,那這觀功念恩做起來就是非常非常的有力氣。好!這是正行。(1:27’28)
那結行的時候。那行持完,我們早上有沒有在發願;那有在發願的話,做什麼每一個就每天前行就會提策了!
好!那晚上就回來檢討,檢討就是,譬如說:對同行有沒有觀功念恩,對師長有沒有憶念啊?會憶念幾次啊?有沒有憶念師長教誡等等這些這樣子。好!這是檢討;那早上你發願之後就會有一種提策力量,白天你對境的時候就容易現的起來,有時候你們第一次發願,發願完,做可能還是會忘記,那第二次我們不要放棄,可能晚上再來啊!又忘記了,忘記了大家就會覺得很懊悔,其實不是,稍微檢討一下或稍微說做一下一個提醒說,那我明天我一定要做到,再第二次,第二天在做早上晨起發願的時候,突然也真的發願了,但是第二天又忘記了,因為平常大家可能白天做事習慣比較多, 比較強,所以你現在新加了一個要求自己白天要做觀功念恩這個條目的時候,常常這個業力沒那麼強,就是還沒這麼強,然後呢,反而業力最強的還是平常做事、做事、做事、做事,觀功念恩沒想過,然後呢代他著想也沒想過,這種業力最強,所以常常會忘記嘛,但這個不要放棄,第三次,第三天再做一次,要發願,可能你就會開始把它想起來了,這個就是叫造業,然後,你開始做到,努力做到以後呢,喔,那太隨喜自己了,對自己修個歡喜心,喔,你看,那我突破我自己習慣了,應該要給自己鼓勵、歡喜,這叫隨喜,這叫隨喜課程,然後做不對就要懺悔,懺悔哪邊,那就譬如剛剛檢討,怎麼會忘記,串習太少,怎麼串習多呢,讓自己不忘記,那就是,那就是第二天再記住,繼續做,繼續探索,然後乃至在佛菩薩面前懺悔,拜35佛,認真懺悔,拜一輪二輪都可以,那拜完之後,再殷重的佛面前懺悔說今天有承許的沒做到,希望佛菩薩悉知悉見,然後讓我能夠將來能夠把這個罪障能夠盡除,這樣記不起來的罪障能夠盡除,將來可以做到,這是懺悔,但是懺悔最後還是要繼續往下努力做,不是單懺悔完之後,就把這個事情擺著不是,而是說繼續再串習你那個不熟悉的那個行為或那個善行,串習個3、4遍或5、6遍10遍以上,你忘記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低,那再來就是說把不管做到的或懺悔,功德迴向,迴向甚麼呢?就是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還有一切有情建立教法,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建立教法,這三個,很重要,迴向這三個特點,這非常重要,三個特點,這是懺悔,這是應該是第一期課程的大綱,那第一期課程事實上就是用一天的行持,用一天24小時的行持含攝,含攝!這善行班的課程,就是一天的行持,其實善行班要承辦的就是學了廣論之後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是一個角度。(1:31’28)
這些我提供最重要的下手處,可是師父很善巧,是每個人都有下手處,所以這二個條目是一生一劫都可以拿來做善行條目的,這邊法師有講到結行的時候,其實就是做總結,那做對的隨喜,做不對,不如法的,就要懺悔,那把所有功德迴向,希望能夠得到善知識攝受,感得師法友圓滿團體的學法環境,生生有善知識攝受,有大乘善友願常依,就是生生世世都有大乘善友,一生一世的學習,其實這個就是師父為我們承辦增上生很具體的學制,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其實我們每一天每一天的串習這個善行條目的概念,善行的概念,完全都可以變成下輩子增上生的資糧,就是你今天做的,今天做的,你會迴向,但是各位,要慢慢把你迴向的這個東西呢,回扣到你當初的那個目標,就是你當初的發願,我發願這個能夠成就無上菩提,對吧,那這成就無上菩提是長遠的增上生道,那所以,你要得到長遠的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這個果位的時候,那你要經過無量生,每一生都要做到什麼呢?至少要增上生。就是你要假設你成佛的果位是100分好了,那你這個100分從一開始有前例,但是到最後100分他這個過程是增長的過程,或說稍微高高低低卻有的,但是總結還是增長的一個趨勢,就那個增上生。那就把這個成長趨勢化成每個很小很小的段落,就一天一天的段落,一生一生的段落跟一天一天的段落,那這一天一天的段落就是你每天的前行、正行、結行。這個你每天的一生一生的這樣,每天的這個樣子做,發願、正行、然後再回向、檢討、懺悔這是一天要做的這個部份,認真做,認真做!事實上他已經日積月累10年、20年、30年下來其實你會感覺到你會不一樣,其實那個就已經開始改變了,你已經改變了每天的認真做,其實累積的時間下來之後呢,那個改變你自己都可以感覺到,但重要的不是現在感覺到,而是這種改變將來會對你下輩子會有很深刻很深刻的影響的,會非常非常深,所以老師、師父才講說:這個就是師父為我們成辦增上生到有非常具體的學制,就是透過廣論學習用善行班實踐的方式,把這廣論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那這時候成辦你的增上生。學佛不是看一生,但也不離開這一生,必須把這一生跨進到下輩子,然後下輩子能夠更好,這樣子。但是下輩子你要等到什麼呢?好的善知識、好的眷屬、好的身體、好的智慧,那最重要是好的善知識,這些都需要,這些需要怎麼來呢?這個需要就落實在妳每天的善行條目裡面,很認真的經營,這樣一個因,將來這個果報就會出現,那最重要的就是,剛剛法師有沒有講到戒,以增上生道來講,淨戒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無垢淨願就是對到我們的每天的發願,那施等助伴就是對到平常正行,戒,戒是對到正行,戒就是平常我們對境的時候,對境的過程如法的不造惡業,然後用你的、我們的清淨的願體,就是誓願之體,持戒就是一定有清淨的誓願之體去斷除持戒的違緣。然後我們的善行條目變成像戒律這樣的條目去行持它,用前行、正行的角度去含括它。(1: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