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動機及迴向很重要
問答1:為何道次第中要一再強調「調整動機」的重要性?
有時雖然已刻意調整學法的動機,但內心並沒有深切的感受,
這時應該如何改善?
答:噶當派的祖師曾說:「前後二要事。」
是指行善前的「動機」和行善後的「迴向」這兩件事極為重要;
兩者當中又以動機為首。調整動機之所以如此重要,
是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能否成為正法,關鍵就在於我們的「動機」。
如果動機是為了後世而行善,所造的善行可成為正法;
如果心中所追求的是現世安樂,即便外表做出看似與佛法相應的事,
但這種行為並非正法。
阿底峽尊者說:「譬如草木,若根為毒,枝葉亦毒,若根為藥,枝葉亦藥;
如是以貪、瞋、癡為動機者,所作皆為不善。」
不僅如此,以不同的動機行善,所得到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例如:有四個人同時念誦《功德之本頌》一遍,
甲以菩提心為動機,乙以出離心為動機,丙以希求後世為動機,
丁以追求現世安樂為動機,
四個人念誦的數量雖然一致,但果報卻大不相同:
甲在菩提心的攝持下,念誦的行為是菩薩行,所造的業是成佛之因,屬於上士法;
乙由出離心攝持,念誦的行為能成為輪迴的對治,所造的業是解脫之因,屬於中士法;
丙的行為雖然無法成為解脫或是成佛之因,但能藉此避免來生墮入惡趣,屬於下士法;
丁只追求現世安樂,即便外表是在念誦,卻非正法,所得的利益也僅止於現世。
調整動機雖然重要,但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不容易生起強烈的感受,
有時甚至會覺得此舉枯燥乏味,這是因為業障深重、邪執太強的緣故;
當產生類似的情況時,就要努力淨罪集資,
這種情況才會改善。
出處: 日宗仁波切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