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2阿底峽尊者三次辯外道

說阿底峽尊者在金剛座正在繞行、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時候,從南方來了一個外道的班智達,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這個勝傘是名譽的一種標誌,每辯論勝,而且是非常大的辯論對手,就是每辯論勝大敵一次,就能夠在頭上再增勝這個傘一頂。所以,他居然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來到了阿底峽尊者面前,然後就對阿底峽尊者說道:「你是佛教的教主,我是外道的教主,我們兩個人互相辯論,誰勝了,負者當入其教下。」要是辯敗了的話,弟子和他都歸那方了,很嚴重啊!於是就請國王為證明,然後雙方辯論。 [05′25″]

  結果阿底峽尊者毫不困難就破倒了對方而獲得了勝利,將十三頂勝傘轉供於阿底峽尊者。這個外道頂戴尊者的雙足,而成了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還有他一切外道的徒眾也都歸入了佛門下。大家可以想像這個辯論對佛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取勝的話,那整個寺院的僧眾都要去學外道。 [05′58″]

  接著又在第二年來了一位外道師,這位外道師他擁有八頂勝傘,也如前一樣的結果,就是又跟尊者辯論,又被尊者打敗了。然後又在後年來了一個外道師,擁有五頂勝傘,極善巧精通聲明和因明學處,他也像以前一樣請求辯論,而且立上合約,這個合約大概跟上面是一樣的。阿底峽尊者也答應了,就像他請求的那樣應戰。到了辯論的時候,陳設好問難者與答辯者的座位,聚集了許多班智達還有群眾,聲勢很浩大,然後雙方就辯論起來了。 [06′47″]

  辯論的那個題,開始的時候有三十位的班智達還能聽得懂;然後辯著、辯著,漸次只有十五位能聽懂;然後又辯著、辯著,深入細微的、精闢的辯論之處就只有十位能懂;再辯下去,僅有五位能懂;漸次、漸次入於最極細微處,也只有他們二人知道——就是辯論的雙方,其他人完全無法知道微細的地方是到一個什麼樣的難度。 [07′29″]

  在這時候,這個外道師就提出聲明中的一首四句偈的意義來問難,阿底峽尊者一時不知道這四句偈的意義,一時不達其意,這個偈子的意思是什麼?就跟外道師說:「你暫時在這裡坐一下。」於是就進入了室內,然後向度母供曼達而祈求加持,結果心中豁然開朗,又回來坐。他這一回答,外道的班智達就被駁倒而失敗了,失敗了就是又得承認在尊者的座下為徒,然後歸入了佛教的門下。 [08′18″]

  所以阿底峽尊者第三次的辯論中,就是度母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我們在辯論中也可以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去請問度母。很多同學比較喜歡問法師,法師的父母在懇親的時候也都來問法師,同學們之間有問題的時候就互相問、問高班的,對吧?還是像阿底峽尊者一樣,可以養成一個向度母祈求的習慣。 [08′47″]

出處 : 307